栏目导航
防治噪声污染须久久为功
发表时间: 2024-05-01 23:02:44 来源:工程案例
你是否曾被装修的电锯噪声搞得心神不宁,是否曾被雷雨夜的汽车报警器吵得彻夜难眠,是否曾被建筑施工工地施工的轰鸣声弄得心烦意乱……城市的噪声水平,与百姓生活品质和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因而,解决好发展与宜居的矛盾,构建良好声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是一项重要工作。
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4.6%,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0.1%,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2.2个和5.7个百分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虽然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与百姓要求尚有距离。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建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201.8万件。噪声成为公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说明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同时反映了噪声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目前,社会生活、工业、施工、交通是公认的噪声大多数来自,噪声污染防治水平折射着城市治理水准。中国还处在工业化阶段,城市基本的建设规模较大,施工项目比较多;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东部城市人口密度较高,生活中彼此间的影响在所难免;大城市路网复杂,高峰期交通比较拥堵,交通背景噪声与喇叭声交织……噪声产生的环节多、瞬时性强,难取证、难监管,哪个环节治理不好,都会造成噪声污染,给人民生活带来影响。
尽管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许多挑战,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优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持续推进环境噪声监测、积极解决噪声投诉……为保障百姓“安静生活”,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努力。以贵阳为例,2016年,贵阳曾经位列全国最吵城市第一名,2019年其夜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也只有25%。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贵阳昼夜达标率分别为97.8%、89.1%,夜间达标率攀升至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第三名。这说明,认准了方向,只要有一抓到底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拧,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这是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有关内容首次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列入2021年度立法工作规划。据悉,修改将围绕强化规划源头防控、明确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准确界定防治对象、完善主要噪声源管理措施、强化违反法律处罚等方面展开,力争解决困扰噪声污染防治的问题,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安静环境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噪声污染防治技术与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降噪沥青、高速声屏障等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也为城市安宁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我国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的过程中,不受噪声污染,慢慢的变成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企业与社会齐心协力、共同防治,并在实现城市高水平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才能让城市告别噪声污染,让更多人获得平静与安宁。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